热词: 公交车站 酒店 餐饮 医院 更多
  • 概要
  • 历史
  • 地理

        萧山是杭州的南大门,历史悠久,境内的“跨湖桥文化”距今有8000年。公元2年建县,始称余暨,唐代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改现名,一直沿用至今。经国务院批准,1988年撤县设市,2001年3月,撤市设区。
 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,为杭州南大门,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。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,人口115.74万,其中非农业人口278440人。辖有22个建制镇,4个街道。4个街道总人口249062人。区委、区政府驻地北干街道。
 萧山地形类型多样,以平原为主。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,年平均所温16.1℃,降水量1402.5毫米,常年无霜期248天。地处浙江南北要冲,临江近海,地理位置优越,水陆交通便利。 钱江一桥、二桥、三桥、五桥和六桥飞架钱塘江南北。浙赣、萧甬铁路,沪杭甬高速公路、104国道、省道杭金公路和杭金衢高速公路穿境而过,浙东运河和钱塘江、富春江、浦阳江也在境内汇流,我国东部地区大型现代化航空港——杭州萧山机场2004年航空旅客发送量315.5万人次。?
 改革开放以来,萧山经济和社会取得长足发展,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超过15%的速度增长,多次荣获“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(市)”、“全国明星县(市)”、“全国十大财神县(市)”、“国家卫生城市”等称号,是浙江省的首批小康县(市)。近几年,全区国内生产总值、财政收入、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绩居浙江省县(市、区)级前位。2000年和2001年全国县(市)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排名中萧山分别列第9位和第7位,2002年到2004年再列第七位,浙江省第一位。被命名为中国纺织生产基地、中国羽绒之都、钢结构之乡等称号。2004年,萧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0.33亿元,按现价计算,比上年增长21.7%。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依次为6.3%、60.7%和33.0%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3058元,增长21.1%,按当年汇率折算,达到5207美元。完成财政总收入53.51亿元,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.70亿元,分别增长24.2%和24.8%(原口径)。国内生产总值、财政收入、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绩均保持全省县(市、区)级首位。?
 

      萧山建县于西汉初,始称余暨,属会稽郡。三国时,孙权于黄武年间(222—229年)将余暨改为永兴。
 
 唐天宝元年(742年),改永兴为萧山,以县治西的一座山(萧山)为名。作为山名的萧山,早在《汉书,地理志》余暨县名之下已有记载,其来历是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,率剩下兵卒停留于此,四顾萧然,故称此山为萧然山,亦名萧山。自唐改称萧山以来,除清咸丰十一年(1867年)至同治二年(1863年)太平军占领萧山期间,为避西王萧朝贵、南王冯云山之讳,改为“莦珊”外,均称萧山县。直至1988年元旦,撤县设市,改称萧山市。2001年3月,杭州市扩大市区行政区域,萧山撤市设区。
 秦始皇二十六年(公元前221年),置会稽郡,萧山属会稽郡地。
 西汉初至元始二年(公元2年)间??人称盐为“余”,因当时萧山产盐,又临暨浦,所以称“余暨”。
 孙权黄武年间(公元222-229年),改名永兴,属会稽郡。
 唐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,改永兴为萧山,以萧然山为名,沿用至今。
 1949年5月5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萧山,为省直属县。
 1949年6月底,划归绍兴专区。
 1952年起,复为省直属县。
 1957年划归宁波专区。
 
 1959年改属杭州市。
 1987年11月27日,经国务院批准,撤销萧山县,设立萧山市(县级)。1988年1月1日,萧山县改称萧山市,仍属杭州市。
 2001年3月25日,萧山举行撤市设区挂牌仪式,杭州市萧山区正式宣告成立。
 


      萧山区地处浙东低山丘陵区北部、浙北平原区南部。地势南高北低,自西南向东北倾斜,中部略呈低洼。地貌分区特征较为明显:南部为低山丘陵地区,间有小块河谷平原;中部和北部为平原,中部间有丘陵。全区平原约占66%,山地占17%,水面占17%。
 平原约909平方公里,按成因可分陆相沉积平原和海相沉积平原两类,以海相沉积平原为主。1. 海湾堆积平原。主要位于中部,地形平坦,局部稍有起伏,地面高程为4.2~6.2米。占平原面积的1/3。2. 三角湾堆积平原。位于北部,主要是由杭州湾潮流带入的泥沙堆积而成,表现平坦,高程5~6.3米。占平原面积的2/3弱。3. 河谷平原。散布于南部低山丘陵地区,面积甚少,仅58平方公里。
 山地约259平方公里,有低山、高丘、低丘、陆屿等,海拔最高744米,最低10米。山体基本呈西南~东北方向展布,为龙门山、会稽山、天目山的分支和余脉,分别从西南部、南部、西北部入境。1. 低山。分布于本区与诸暨、富阳接壤的地区,主要山峰高程500米以上,少数达700米。占山地面积的15%。2. 高丘。零星分布于西南与东南部,高程300~500米,占山地面积的30%。3、低丘。断续分布于南部,高程~300米,地形破碎,占山地面积的35%。4. 陆屿。零星散布于海湾堆积平原和早期围垦成陆的三角湾堆积平原上,共有大小不等的50余个,高程10~257米,占山地面积的20%。
 萧山区有山地约259平方公里,有低山、高丘、低丘、陆屿等,海拔最高744米,最低10米。山体基本呈西南-东北方向展布,为龙门山、会稽山、天目山的分支和余脉,分别从西南部、南部、西北部入境。